图片
谭延闿墓
图片
江苏 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谭延闿墓 江苏南京
谭延闿墓在灵谷景区内,倘若看到一只龟趺驮着“灵谷深松”四个古朴大字的石碑,看起来很像景区的景观造型,其实不是,那块碑原本是谭延闿的墓碑。
谭延闿于1930年病逝于南京,蒋介石为他举行了国葬,这是除孙中山以外享受国葬的第一人,蒋亲题墓碑,碑文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
然而,解放后就很尴尬了。中山陵园管理处首任主任高艺林请示上级,过程就不说了,因为我也不知道,总之铲去原来的碑文,改为他本人所书写的“灵谷深松”四字,高艺林的字很受陶行知的赏识,又有乾隆笔意,所以这块石碑瞒过多少游客的眼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除了墓碑被重新改写以外,墓园广场还有一处龟趺和石碑,原本这块碑上书写着谭延闿的生平,最终与墓碑得到了相同的批示,被高艺林主任改写为“泉声日色"四字,如今字迹脱落,成了无字碑。“泉声日色”大概取自于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暂时没有找到“泉声日色”碑的老照片。)
图片
在墓园树木掩衬下的这块石碑原为国葬碑,正式的名字应该是“谭延闿国葬令碑”,碑额上本来有“国民政府令”五个字,碑身为“国葬令”的内容,落款时间为谭延闿去世后的第四天。可惜的是,碑上的文字在特殊年代被磨掉了,成为一块“无字碑”,无言胜有言,伫立于此,也是一种历史。
图片
介绍完三块碑,再去看看谭公的汉白玉石牌坊、汉白玉石狮、汉白玉华表、汉白玉花盆,统统为汉白玉雕刻,纹饰极为精美,非常有古意。
这批墓前配制本来是清朝咸丰皇帝的重臣肃顺墓前的遗物。民国初期,盗取墓前石器那是家常便饭的事,挖墓掘坟也不足为奇,这批石器被一古董商收购,后来被当时北平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长张继扣下,赠献给了谭延闿墓。
墓前两只石马下额损毁了,那是一道历史伤疤,特殊年代对历史记忆的暴力擦除,当时墓丘被炸开,夷为平地,现在我们看到的,均为1981年按历史原貌重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于谭延闿的政治生涯,一查便知,关于他的几则轶事流传甚广,必须八卦一下:
其一:就是他的“孝”,他的母亲是个妾,家庭地位比较低,他为了给母亲争面子,本来就是个天才,偏偏天才还用功,24岁就中了进士,范进要是知道,气也气疯了。1916年,他的母亲去世,当时他已经坐上了“湘督宝座”,但他的母亲作为妾仍然只能按封建礼教从侧门出殡。谭延闿为此怒不可遏,一气之下仰卧棺盖上,大声喊道:“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族人只好妥协了,让他的母亲从正门出殡。
其二:就是他的“貌”,关于民国四大美男有多种版本,比如周恩来、汪精卫、梅兰芳、张学良为一组,又如周恩来、叶剑英、汪精卫、黄琪翔为一组,后来又有顾维钧、蒋纬国等等。虽然谭延闿没有入美男子群,但他也被奉为民国美男子,孙中山将他介绍给小姨子宋美龄,据说宋美龄也很中意,但谭延闿委婉拒绝了,为了不至于尴尬,索性认了宋美龄的母亲为“干娘”。
后来,谭延闿去世前,将小女儿谭祥委托给蒋宋二人照顾,宋美龄又将谭祥认作“干女儿”,并撮合嫁给了陈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三:就是他的“书”,谭延闿的楷书,胡汉民的隶书,吴稚晖的篆书,于右任的草书并称“民国四大书家”,中山陵里孙中山先生的墓碑文就出自谭延闿墨笔。
其四:就是他的“吃”,谭延闿还是个美食家,“组庵”为谭延闿的字。谭延闿及其家厨创立享有盛名的“组庵湘菜”,为湘菜中的著名系列。但可能也因“贪嘴好吃”,进了“三高人群”俱乐部,最后得脑溢血去世。
谭延闿母亲因作为小妾身份不受待见,给他留下了童年阴影,所以他一生只娶了江西布政使方汝翼的女儿方榕卿,方夫人38岁去世后,谭延闿没有续弦,据说也不寻花,也不问柳,在家庭里是个“好好先生”。
北伐胜利,蒋介石登上最高权力宝座,谭延闿很知趣,让出国民政府主席职位。面对蒋介石的独裁,谭延闿的态度为三不主义:不负责、不谏言、不得罪人。每次开会,他都闭目养神,无所事事,乐得自在,书法和美食才是他安放灵魂的净土。
他被戏称为“药中甘草”,在各派系间和和稀泥,所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他身上具象化了,在政坛上也是个“好好先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